深耕细作,以科技之光点亮未来之路。他的敬业奉献精神,成为了新时代青年学者的楷模。
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李振坤深耕智能制造、新材料与机器人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在机器人、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著名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在内的各类奖励16项,申请30余项相关发明专利,其中多项已实现技术转化,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在4D打印技术领域,李振坤带领团队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成功将智能材料的“可编程”特性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发明了首个基于磁控智能材料的高精度体素式4D打印技术,不仅解决了智能结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的难题,更为软体机器人的推广应用注入了新的动力。
为了将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李振坤与中关村相关企业合作,研发出全球首台桌面级4D打印机Mag 4D Printer,并入选中关村论坛常设展。利用这一技术,他们制作了多种软体夹持器,进一步将磁流变原理引入软体抓取中,提出了一种变刚度软体夹持方法,显著提高了夹持重量与稳定性。成果获包括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北京市发明创新大赛金奖在内的多项荣誉,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此外,李振坤团队在流变机器人领域展开了开创性PG·电子研究。软体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以其独特的柔软性和变形能力在人机交互、复杂易碎品抓持和狭小空间作PG·电子业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李振坤带领团队在磁控软体机器人开发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于2023年在学术期刊Applied Materials Today上首次提出了原创科学概念——流变机器人(rheobot)。通过材料的磁控溶胶-凝胶转化特性赋予流变机器人变化自己刚度的能力,使其具有无限的变形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人们对软体机器人就是利用柔软材料模仿章鱼等生物身体柔软性的刻板印象,为软体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李振坤在从事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与前瞻性技术研究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磁控智能材料特性演示装置、4D打印软体夹持演示装置、多材料磁控4D打印机等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创科教装置。这些装置不仅直观展示了智能材料、4D打印与软体机器人的技术魅力,还极大地丰富了科普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利用自研科教装置,李振坤团队在2024年就成功举办了20余场大中型科普活动,吸引了众多公众的关注与参与。其中,磁控4D打印平台更是入选了2024年中关村论坛常设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并获得了全国科学实验汇演展演一等奖、北京市科学实验展演大赛二等奖、北京市科学传播大赛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李振坤积极投身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他带领团队创建了面向前沿科技科普的Rheobot前沿科学教育志愿服务队,培养兼职讲师40余人,积极参与北京市、海淀区科协组织的科技馆之城创建工作,并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公共服务展教示范项目。实验室通过组织多场大型科普活动,培训了大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
团队以“前沿进校园,创新无止境”为主题,深入人大附中、101中学、八一学校、上地实验学校等多所中小学开展科学节、科技开放日活动。他们将前沿科技内容与中学生校本课程有机结合,打造了国内首个《4D打印与软体机器人》科学课程,受益人数达5万余人。这些活动不仅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到了前沿科技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李振坤的敬业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追求上,更体现在他对科普教育的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
“感动海淀”是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14年来已累计评选出140多位文明人物、19个文明集体,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为全区干部群众树立了见贤思齐的精神坐标。
5月9日上午,2024“感动海淀”年度文明人物(集体)颁奖典礼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经基层推荐、专家评审、政审联审等严格程序,11人获评2024“感动海淀”文明人物,10人获评2024“感动海淀”文明提名人物,5个团队获评2024“感动海淀”年度文明集体。
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玉凤曾获评2020年度“感动海淀”文明人物提名奖,为获评者中唯一高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