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不是随便画个大饼,而是英伟达正在大刀阔斧搞的变革,这趋势可能席卷整个科技圈。
Meta的小扎、微软CEO纳德拉、Anthropic的CEO都表示:AI将重塑开发者角色。
AI很快会完成大部分代码,程序员的工作将从苦哈哈地敲代码变成「指挥」AI,像导演一样告诉AI要做什么。
英伟达的绝大多数工程师都是软件工程师,如今芯片设计师也是软件工程师。不久之后,所有人都会用AI智能体辅助工作,其实现在很多人已经在用了。
这他们的PG电子文化有限公司工作效率更高,能做更大的项目,更快地将创意转化为原型,开发出质量更高、漏洞更少、安全性更强的软件。
所有的营销人员、销售人员、分析师,甚至研究人员都在使用。深度研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
英伟达早就明白,现代芯片开发本质上是一项软件工作。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界限几乎不复存在。
它能嵌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提前发现代码漏洞,优化设计方案,用超快速度模拟测试,自动检查系统是否符合监管和安全要求。
未来的AI会像超级聪明的助手,自己思考、计划、做事,而不是等你一步步指挥。
比如:告诉它「帮我规划一次旅行」,它不仅会搜索机票,还会考虑你的预算、偏好,预订酒店,甚至提醒你带伞因为目的地可能下雨。
黄仁勋预测,未来5-10年,AI智能体会成为主流,彻底改变各行各业,比如医疗(自动诊断和治疗方案)、制造业(优化生产流程)以及日常生活。
OpenAI和DeepMind也越来越倾向于开发能进行推理、协作和自主执行任务的智能体模型。
英伟达直接让AI智能体深度融入工作,变成技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半自主的合作伙伴。
GTC大会上,黄仁勋指出,现在全球大约有10亿知识工作者,以后每个人可能指挥着10个AI助手!
在研发一线,工程师指挥一批各司其职的AI:有的专门查安全漏洞,有的优化代码以提高能源效率,还有的确保和新硬件兼容。
「工程师」的概念也在发生演变,不再仅仅是单打独斗的技术大佬,而是变成了指挥AI团队的操盘手。
然而,黄仁勋在播客中,也强调了一个严峻的现实:能源和计算能力是AI普及的最终瓶颈。
以前芯片性能按摩尔定律指数级增长,现在却撞上了热力学和基础设施的天花板。
无论单个GPU的效率有多高,要同时运行几十亿个AI助手,现有的电力、散热和硬件条件根本撑不住!
芯片封装、光子技术、散热系统这些领域的创新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关乎生存的必要条件。
OpenAI研究让AI学会用工具,DeepMind思考怎么让AI团队协作,大家目标很明确:那种只能听指令的被动AI快过时了,未来属于主动出击、自主完成任务的AI智能体!
AI助手将成为工作刚需,用得好的人和公司会一飞冲天,跟不上的就直接被淘汰。
有AI智能体加持的工程师,产出的价值可能是普通工程师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如果不做系统性的AI升级,以前靠经验和资历积累的优势,很快就会被拍在沙滩上。
就像许多技术革命一样,人们往往很晚才会认识到其重要性,先入场的公司早把领先优势拉满了。
如果没有应用在合适的场景中,或者缺乏恰当的管理控制,就可能引发严重问题。
著名商用统计软件公司SAS的首席技术官Bryan Harris,举了大模型在贷款申请的例子。
他表示:「大语言模型对黑人申请者的拒贷率更高,推荐的利率也普遍高于对白人申请者的建议。只靠LLM不足以胜任大多数企业级应用场景。它们需要更完善的流程、治理机制和伦理规范。」
他进一步解释说,GenAI的模式是人类提问,AI给出决策或答案;而Agentic AI是双向工作的,AI会先整理出总结供人类审阅。
他宣布,SAS全面拥抱Agentic AI,支持用户通过低代码/无代码的方式构建AI智能体。
小扎预测,未来一年内,大约一半的开发工作将由AI完成,推动行业的生产力大幅提升。
开发者的角色将从写代码转变为管理AI,开发者将更多扮演「定义需求」的角色,优化AI生成的代码。
它不仅能自动生成代码,还能自己写测试用例。这让开发者有更多时间投入创新。
行业预测显示,AI能让生产力提高30%,有望为全球GDP贡献超过1.5万亿美元。
目前,最受欢迎的AI应用之一是「氛围编程」(vibe coding),就是用聊天的方式给AI指令。
开发者在舒服的灯光下,听着音乐,和AI工具聊聊天,就能提供合适的编程思路,还能直接生成代码。
高德纳咨询(Gartner Research)公司预测,到2028年,75%的专业开发者都会用氛围编程等AI工具。
未来三年,80%的企业会把AI辅助测试工具集成到软件工程工具链,与去年年初约15%相比,有显著增长。
《MIT科技评论》的报告显示,如今94%的企业领导者在软件开发中会用生成式AI,82%用在多个开发阶段。
Anthropic CEO在近期的采访中表示:预计3-6个月后,AI编写的代码将达到90%。再过一年,几乎所有代码都可能被AI包办。
Forrester咨询公司副总裁表示,就连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开发者,都开始把氛围编程当成得力助手了。
不过他也提到,目前的AI辅助开发主要是用来处理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这让开发者腾出手来,去做那些更重要、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今年早些时候,一项针对2300多名开发者的调查发现,42%的人已经在使用「图灵机器人」(TuringBots),也就是基于AI的代码生成器。
随着图灵机器人变得更加智能和自主,开发团队将能自动完成更多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中的任务。
以前要花几个星期、几个月才能完成的端到端应用程序,以后说不定很快就能做好。
AI编程工具能帮开发者头脑风暴、制作原型、完善功能,还能检查代码中的错误或安全漏洞。
比如像Copilot那样提供实时建议,也可以像Cursor那样实现交互式代码编辑,或者像ChatGPT提供全栈式指导。
这些工具简化了编码过程,非常适合独立开发者、快速原型制作或团队协作开发。
据报道,苹果正与Anthropic合作,打算把AI编程工具加到Xcode开发软件里,用Claude Sonnet模型来帮开发者写代码、做测试。
亚马逊(AWS)也没闲着,2023年发布了预览,2024年4月正式推出了Q Developer。开发者可以在命令行界面氛围编程。
AWS生成式AI应用与体验部门主管把AI助手比作两个人一起写代码,它会像坐在你旁边的程序员一样完成任务!
最近,亚马逊就用它把3万个应用从旧版Java更新到了新版,这节省了4500年的人工开发时间,每年还能多赚2.6亿美元,效率提升太明显了!
高德纳咨询公司上个月的调查显示,35%的IT领导者预计生成式AI将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企业,52%预计企业会用这项技术进行软件开发。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生成式AI,会让企业更注重团队生产力,毕竟人们普遍认为其主要优势在于降低成本。
大多数企业都已搭上AI这趟快车。虽然开发岗位仍将存在,但工作内容会彻底改变。
总体而言,生成式AI工具无法把一个应用90%的技术都搞定,但它能完成应用代码库60%-70%的内容。
目前,生成式AI能写大部分基础、常见、重复的代码。但要是遇到复杂的开发场景,还需要靠人指导。
工程师将成为精通AI技术的架构师,负责设计和维护复杂系统,还能根据用户需求快速更新。
工程师不用害怕AI抢饭碗,他们可以和AI合作,更快开发出质量更好的应用程序,推动各个行业创新。
开发者认为生成式AI工具在生成样板代码、理解代码、测试、编写文档和重构代码等任务中非常有用。
但同时,这些工具也在代码质量、知识产权,以及指导和验证输出结果等方面带来了风险。
开发者越来越依赖AI辅助工具,但仍需有人参与其中,了解正在部署的代码及其实现方式。
编程和构建应用确实变得容易多了,但在部署和调试过程中,理解代码的逻辑和运行方式仍然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