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至7月,由策展人Ash Xu、You Lee 组织发起,沈阳庭澜美术馆与联合主办的《破·域》展览成功举办。展览汇聚16支国内外顶尖跨界创作者和跨学科团队,通过数字艺术、智能交互等创新形式,系统呈现艺术驱动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前沿实践,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创新范式。
《Spatial Notes》构建数字-物理交互系统,通过创意化的触觉编码实现记忆存储与远程协作,颠覆传统有形交互范式。
2. Mi Lin(艺术家研究员/艺术文化策展人及项目经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博士在读)
《手中思绪——解构无形》把传统苗族工艺中的冥想认知过程可视化,将刺绣动作结合运动追踪技术,加以PG·电子转化并生成影像。
《ECHOES OF THE DISPLACED》采用流失文物的叙事并结合沉浸式技术,构建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独龙族女人》聚焦中国少数民族独龙族的纹身文化,以数字化的方式揭示女性身体叙事中的反思与传承。
《The Cosmic Pendulum》以工业钟摆隐喻宇宙秩序,通过磁力线光影探讨存在哲学。
《跨界行囊-藏家的文明跃迁》以艺术行李箱为载体,探讨和批判文明发展与收藏本质。
《MONICA》头部动作追踪耳机系统,实现舞蹈节奏的视觉化与社群共享,探索舞蹈肢体表达的创新形式。
8. Jiawen Zhu (Carmen)(跨学科艺术家/交互设计师/伦敦艺术大学交互设计学士)
《Track Me Here》将城市1 公里轨迹PG·电子转化为实体系列实体作品,重构个体在大都市的个人化空间认知。
9. Ruiqi Peng(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媒体传播与发展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学士)
《游离的瞬间》和《荒野里的剪影》通过哲学思考与摄影表达,探讨都市游离感与边疆身份隐喻。
10. Knox Kuok(来自中国澳门的企业家/数字数字艺术创作者/涛空媒体工作室创意负责人)
《一念·Ksana》以数字艺术诠释佛学”刹那”观,构建意识流动的视觉禅修。
12. Shiya Sun(数字产品设计师/皇家艺术学院信息体验设计硕士/剑桥大学数学学士)
13. Zhongbo Yan(软件工程师/卡内基梅隆大学移动和物联网工程硕士)
《Carto》集成地理标记与时间轴线,革新个人记忆与历史事件的记录方式。
《30 Days of Dreams》突破梦境与潜意识创作壁垒,把AI生成软件变成日常梦境的记录工具。
16. Shika Haku(来自日本的物理研究员/体验设计师/品牌顾问)
《Conveying Love》从胎盘病毒起源出发,重构人类关系认知的科学诗篇。
业内专家表示,本次展览策展团队以创新性的策展理念和实践,展现了我国在科技艺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展览通过创意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体现了文化科技创新的中国特色,更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跨学科融合范式。这一实践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的重要跨越,展现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专业视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