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大同隆重开幕。此次会议由云冈研究院与国家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联合主办,中国测绘学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及大同云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云冈石窟数字化成果、文化遗产数字化前沿技术应用、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我们将分两期为您报道。
丁小胜副所长系统阐述了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敦煌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他指出,敦煌作为中华文明的PG电子官方平台重要文化遗产,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艺术层面,也在当代数字化语境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空间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正逐步从以往的物理修复向全方位的数字采集、分析与传播演进。通过数字技术,可以精准记录文物现状、还原历史场景,并在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与文化旅游等方面实现多重价值延伸。他还特别介绍了其团队在数字敦煌工程中的实践经验,包括高精度三维建模、壁画色彩复原、虚拟展览平台建设以及安全立法与标准体系的探索等内容。报告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文化生态系统,推动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协同创新。在数字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也特别要关注到数据安全、伦理规范与文化主权问题,确保中华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的保护与传播。
范红超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ICWG IV/III 主席、挪威科技大学教授
范红超教授系统阐述了CityGML技术在三维建模语义化处理中的关键作用,并强调其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广泛应用潜力。他指出,传统三维模型在数据表达上多以几何形态为主,通常作为整体场景进行呈现,缺乏对细节组件的语义拆解与标注,严重限制了其在分析、交互与智能化处理中的实用性。为提升数据的处理效率与语义表达能力,需将三维模型分解为构件级的细粒度单元,并引入结构化语义标签,实现从“图形可视”向“信息可读”的转化。作为国际领先的城市三维建模标准,CityGMPG电子官方平台L自2002年发布以来,突破了传统3D模型仅用于可视展示的功能边界,构建了集空间、语义与层级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模型体系。报告回顾了CityGML的发展脉络与技术演进,指出其不仅支持对建筑、交通、水体等城市要素的全要素建模,还通过多层次细节表达(Levels of Detail, LOD),实现了不同场景下的建模精度自适应调节,显著增强了模型的计算性与可拓展性。在实践层面,范教授以德国建筑信息系统中的CityGML应用为例,展示了其在城市模拟、空间分析及基础设施管理中的集成优势。该技术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路径,特别是在敦煌佛造像等复杂程度高的文物建模中,利用ADE应用领域扩展机制,将文化构件拆解为语义明确的单元,如佛像头部、法器、台座等,并赋予其历史、功能与艺术信息,实现模型的高语义还原。此类实践不仅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表达范式革新,也为数据驱动的智能保护与虚拟展示提供了坚实基础,展现出CityGML在文化与科技融合中的深远应用前景。
Francesca Capanna教授全面介绍了意大利中央修复研究院(ICR)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经验与探索。ICR自1939年成立以来,已构建起涵盖考古遗址、建筑遗产及艺术品在内的全链条保护体系,依托罗马与马泰拉双总部及12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国际领先的科研与保护平台。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关键作用,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实现文化公平与全球共享的重要路径。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ICR在多个国际项目中的技术实践,如通过GIS风险地图系统对遗产脆弱性进行动态评估,在印度阿旃陀第17窟项目中结合微气候监测与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跨国协同保护;在意大利圣费利切地震后,采用超色度多光谱成像技术成功还原受损壁画,并引入公众参与,实现了“技术修复+社区共治”的保护新模式。此外,报告还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鹿头骨化石“Riano I”复原中的应用,以及虚拟游览平台,如罗马金宫、马泰拉“原罪洞穴”。ICR在意大利“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PNRR)支持下,已资助8项博士后研究并开展国家级职业培训,推动修复人才梯队建设。当前,ICR聚焦地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挑战,特别是在马泰拉圣彼得保罗地穴等项目中,正通过微环境监测与数字建模制定科学的访问调控策略,努力在保护与公众开放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数字化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革命,更是推动文化民主化、实现全球共享的重要桥梁。我们要让脆弱遗产在虚拟中‘活’起来,为未来保留文明记忆的数字印迹。
面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墓室壁画数字化修复范式研究——丁家闸5号壁画墓“采集-修复-应用”全流程数字化 实践
魏文斌教授系统阐述了丝绸之路遗址的保护与研究、壁画数字化修复技术以及无锡地区古建筑与考古价值等多个议题。他指出,丝绸之路遗址普遍面临自然风化、人为干扰等多重脆弱性问题,遗产消耗严重,急需地方政府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魏教授特别提到,数字化信息输出在遗址传播与保护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人工构建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对研究路径与公众认知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丝绸之路遗址作为核心历史地带,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成就和社会生活信息。在壁画数字化修复与技术应用部分,魏教授详细介绍了当前在经典壁画修复中的数字手段,如基于考古文献和历史图样的高精度线划图绘制技术,以及利用实地照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与修补重构;同时强调了色彩在数字还原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在设备校准与色彩真实还原中扮演关键角色。报告指出,需加强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壁画修复工作的成果转化和社会传播,强调真实性与推广之间的科学平衡。在关于无锡地区古建筑与艺术考古价值的发言中,结合了疫情与防汛背景,介绍了对该地区16座大型危房的考察成果,指明了其在中国文化史和美术史中的独特价值。报告最后总结介绍了丁家闸地表遗存与墓室的结构特征、材料选用以及壁画内容,强调墓主生活状态与壁画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介绍了上海大会绿化区域的具体设计细节,体现出遗产保护与城市生态建设的融合趋势。
挪威科技大学考古学生田野学校——教育、研究、文化遗产立法与公众参与的交汇点
Heidi Mjelva Breivik教授系统介绍了挪威科技大学考古学实地考察项目,并重点阐述了该项目在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文化遗产立法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该项目为期两周,吸引了30至40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参与,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模式:硕士生负责挖掘规划、现场管理、报告撰写及文物整理;本科生则承担日常挖掘工作,协助管理,并积极参与面向公众的宣传活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田野学校的教学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考古挖掘技术、不同记录方法、遗址与文物解读等内容,同时注重学科层面的研究、传播、文化遗产法律及教育职能。田野学校的地理位置位于挪威科技大学校园内,她具体介绍了四处遗址,包括石器时代定居点、岩画遗址、墓葬遗址以及历史悠久的奥斯特罗特庄园,并对每处遗址的年代、海拔高度、出土工件、挖掘方法及记录技术均做了详尽说明。报告最后总结了挪威科技大学田野学校在考古教育中的独特优势及创新实践,特别是在遗址可视化和数字资源整合方面的成果。
苏祺教授系统阐述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应用。首先,针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难题,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文物修复及文化信息提取和分析的方法,苏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古代文字修复和数字模型构建方面的实践经验,特别强调了训练数据质量对修复效果的重要性。她指出,AI技术在推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重建和特色文化融合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但当前技术路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升修复的精准度和实用性。其次,深入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NLP)和知识抽取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将非结构化文本转化为结构化业务数据。以“预见智能测试平台”为例,该平台整合多种系统,利用大规模模型从文本与图像中提取知识,支持对城市公益模式及范畴模式的分析。她指出,模型需进一步约束和优化,通过数据库监控和真实性均衡提升数据抽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最后,报告内容讨论了文献资料数字化转化及其创新应用,重点关注将文献和图像资料转化为数字化、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如通过纹身图展示姓名和描述,实现图像资料风格转换及动态化处理。特别强调了提取古代人物参数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需紧跟发展趋势和需求,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
Martin Eugene Callanan副教授系统阐述了考古学教育中“考古视角”及数字技术应用的相关内容,分享了其在田野学校教学中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经验。他介绍,田野学校为期两周,而学生的整体考古学教育则持续五年。在此过程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成为考古学家的基本方式,其中“考古视角”是关键之一。该视角既包含个人层面,也涉及机构层面,教学中既关注其技术层面,也讨论哲学和政治维度。学生未来可能在考古领域工作四五十年,他们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中坚力量,因此培养他们对考古视角的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考古视角”中人类感知与空间解释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古对象存在于特定空间,其物理性具有空间属性,现代考古对空间定位和精度的要求远高于以往。此外,考古视角还包含视觉与物质层面,学生们被鼓励成为技术的适配者,思考未来五十年内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考古视角的影响。尽管技术不断变化,但考古学对社会的关注和理解应始终作为核心背景。他指出,随着考古教育普及,培养的不仅是具备批判思维的独立公民,更是满足工作领域需求的专业人才。教育部门面临技术更新速度快、难以匹配的挑战,但通过教育,学生更能理解和适应行业需求。数字技术的引入改变了考古空间的理解。利用无人机等技术,考古视角“垂直化”,从传统的人类生活空间转向包含未被居住的“空白”空间的新视角,这一变化影响学生对空间的解读,同时需让学生认识并批判所用技术背后的“黑箱”过程,理解数据采集不仅是自动化操作,更是分析和解释的关键时刻。并鼓励学生保持对考古视角的主动掌控,不被技术工具所左右,但并非反对技术。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批判能力和生产力的未来考古学家,让学生既能熟练运用数字工具,也能发展敏锐的感知和解读能力,从而推动未来新叙事和新理解的产生。
Donatella Fiorani教授系统阐述了数字人文系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她重点介绍了从地理信息系统(GIS)到本体论的知识形式化过程及其核心作用。在研究方法方面,分析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模式,探讨了基于论证理论和概率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成果,并比较了来源导向与模型导向的不同特点。围绕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风险管理议题,详细讨论了文化遗产面临的风险管理,明确风险、脆弱性和灾害的关系,并通过具体案例阐释风险评估的实际应用。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介绍了意大利文化资源数据库(CDR)的核心功能,重点阐述了其在紧急情况下对不动产与动产清单编制的重要支撑作用,并展示了该系统在复杂查询功能方面的实际应用。此外在报告中还介绍了文化遗产的分类与描述方法,涵盖建筑、地下文物及历史中心等类型,强调了通过构建信息系统以实现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路径。她进一步展示了如何利用GIS结合CIDOC-CRM与CPM本体论构建高效的信息系统,并通过具体查询实例体现系统功能。报告最后总结了文化遗产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步骤,涵盖模型导向系统的采用、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系统创建与实施,以及信息系统在和平与紧急状态下预防保护中的应用,全面体现了数字人文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创新与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