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18项全英音乐奖、入选英国音乐名人堂、多次获得MTV欧洲音乐奖最佳男歌手等重要奖项;
专辑全球销量超过5500万张、7首单曲位列英国年度第一、14张个人录音室专辑拿到英国第一;
特效团队打造了1968个特效镜头,展示了罗比·威廉姆斯面对亲人时的真情流露,以及在演唱会的自信张扬。
△罗比·威廉姆斯与在《更好的我》中饰演他的约诺·戴维斯在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合影
保罗·柯瑞、维塔特效(Wētā FX)高级视觉特效制片人安迪·泰勒;以及活动嘉宾——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学院奖CEO达米安·特拉维拉、奥尔特特效(ALT VFX)的影视执行制片人马克·米勒和音效公司和声创影(Soundfirm)的创始人耿凌。△ 维塔特效(Wētā FX)高级视觉特效制片人安迪·泰勒、丰景影业CEO托尼·库姆斯、音效公司和声创影(Soundfirm)的创始人耿凌、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学院奖CEO达米安· 特拉维拉、奥尔特特效(ALT VFX)的影视执行制片人马克·米勒、澳大利亚制片人保罗·柯瑞、中方制片人马小路、活动主持人迈克斯·杨(从左至右)
以下为极客电影对话《更好的我》主创团队——中方制片人马小路、澳大利亚制片人保罗·柯瑞、维塔特效(Wētā FX)高级视觉特效制片人安迪·泰勒;以及活动嘉宾——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学院奖CEO达米安·特拉维拉、奥尔特特效(ALT VFX)的影视执行制片人马克·米勒和音效公司和声创影(Soundfirm)的创始人耿凌。
马小路:罗比·威廉姆斯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摇滚巨星,他总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我们觉得以“摇滚明星总感觉是局外人”为主题,是一个可以引发共鸣的好故事。
保罗·柯瑞:这部电影确实有不少挑战,我们的特效合作公司维塔,曾经负责过《阿凡达》《猩球崛起》等世界顶级特效项目,他们把大量先进技术带到了这部电影里。
这种极度写实的画风对特效要求极高,能达到这样的视觉效果,确实离不开维塔的水准,以及导演迈克尔和包括摄影、灯光、服装等所有幕后主创的极致配合。
安迪·泰勒:本片里的“猩猩”和《猩球崛起》那种群像化的猩猩很不同。这里的猩猩更像“人”,而且是全片唯一需要承载全部情感的数字角色。
像《猩球崛起》这样的电影,可以用数字角色和部分虚拟环境配合。但这部电影是将一个数字角色“猩猩”完全置入真人世界,有大量人与角色互动。
△ 将服装穿在与罗比尺寸相同的模特/替身身上,然后在 VFX 室内对罗比进行扫描,这样维塔特效(Wētā FX)就可以捕捉到电影中的所有外观,包括每个纽扣和线头。
安迪·泰勒:后期制作流程大致如下:我们在2021年做了预演,2022年正式拍摄。但赶上英国女王去世,导致我们在摄制伦敦摄景环节推迟了六七个月。
极客电影:“真人+动物”这样的主角形象,在过往传记片中前所未有,是否会担心市场的接受度?
保罗·柯瑞:关于为何选择“猩猩”这个艺术化造型,这确实在传记电影中前所未有。导演迈克尔和罗比关系密切,他在创作剧本前,花了大量时间与罗比畅谈,记录下很多细节。
因此,电影用猩猩的艺术化造型,实则忠实还原了罗比的内心世界。虽然这个想法很有挑战,但也正因为它独特,突破了传统音乐传记片的套路。这部电影从角色的心理出发,展现的是他自己如何看自己,而不是外人的视角。
马小路:是的,动物有动物的本能,我们人类也有属于自己的本能,同时我们彼此之间还有同理心。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动物性”的一面,所以罗比本人同时具备这种动物的本能和人的情感与理性。
他一开始有些“未进化”,整部电影的过程其实就是他解决自己情感困扰、变得更“人性化”的过程。
达米安· 特拉维拉:电影《更好的我》在澳大利亚获得了九项演员奖项,这些奖项都非常有分量,不仅在国内推介电影,同样也推动出口到国际市场。
我们中澳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开展了二十五年,每个人都对中澳影业的深入合作充满热情。
保罗·柯瑞:关于音乐的选择和制作,这再次体现了导演迈克尔的才华。罗比的音乐生涯中大概有十首轰动一时的金曲,其中尤以五首最为标志性。
保罗·柯瑞:关于《哪吒》的特效和后期制作,我觉得它的动画效果非常出色,跟故事情节高度契合,这也是它大获成功的原因。
中国的电影近年来在史诗、战争、爱情等大题材方面不断突破,体量巨大。澳大利亚则以技术扎实著称,我们在视觉特效、声音制作等领域也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公司,非常希望能与中国同行携手合作。
马小路:我在中澳两边都工作过,很多海外特效工作人员也不是严格执行“朝九晚五”制,也会为了创作不顾时间,甚至连续3年都躺在办公室里。
安迪·泰勒:我们几乎就是住在办公室和后期制作的工作室里,大家都为这部电影全身心投入,真正把它当做自己的作品,所以才会不惜一切认真对待。
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同行,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把每一个工作都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非常有责任心,不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这和不少美国公司“我帮你完成你委托的工作”那种模式不太一样。你会发现,无论澳大利亚还是中国,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会心甘情愿地为电影付出大量时间和汗水——这其实才是行业最宝贵的精神。
极客电影:罗比是英国人,而制作团队主要来自澳洲,怎么看两个地域文化的结合?
马小路:其实罗比本身也正好兼具英国人的保守和澳洲人的开放与冒险。饰演罗比的演员约诺·戴维斯做了很多功课,比如看他历年演唱会,试图全方位掌握他的个性并再现给观众。
安迪·泰勒:视觉特效公司本质上其实也是技术公司,艺术家需要科技支持才可以完成创作。AI只是现有科技中又一次有趣的进步,现在有些环节能用机器学习,但传统特效制作流程依然离不开人的手工与创意。
对于独立PG·电子艺术家来说,AI 很棒,但它暂时还不能取代人类在特效、叙述上的情感深度。唯一在“声音”世界有些许应用,比如让配音更贴合人物;但视觉特效依然极需人手艺术。更重要的是,电影的核心在于团队合作与集体创造,人与人的合作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极客电影:维塔是否在开发新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在制作的电影中有怎样的体现?
安迪·泰勒:我们有很多正在开发中的新技术,但有些还不能公布。例如在我们的项目《蝙蝠侠》中,我们用到了自主开发的渲染引擎Manuka,以及在《魔戒》《阿凡达》《猩球崛起》等影片多年打磨的动作捕捉流程,最终形成了帮助《更好的我》制作的成熟体系。
马克·米勒:技术的进步只会让艺术家的创作如虎添翼。创意本质是属于人的,它感性、直观、充满变数,而技术是为之服务的,不会取代它。
技术的进步,会让电影变得更短、更有冲击力,也让更多有才华的人加入表达。未来当技术变得更廉价、更普及,比如十年后做个美猴王动画、兔子猫等任何形象的数字化,人们能更自由多彩地表达自我,推动艺术形态的多元。